關于發布實施遼寧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的通知
遼自然資發〔2022〕127號
遼寧省自然資源廳
2022年10月21日
附件
遼寧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021-2025年)
遼寧省人民政府
二〇二二年十月
總 則
“十四五”時期是遼寧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推進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關鍵時期。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布局,促進礦業轉型與綠色發展,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能源資源安全,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按照《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技術規程》等相關要求,制定《遼寧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落實國家資源安全戰略、加強和改善礦產資源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為市、縣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提供遵循。涉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與本《規劃》做好銜接。
《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5年,規劃目標年為2025年,展望到2035年。規劃范圍為遼寧省所轄行政區域內所有礦產資源(除石油、天然氣以外)。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發展現狀
遼寧省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關鍵地帶,位于東北經濟區南部核心部位,通關達海,戰略作用突出。陸地面積14.87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13萬平方千米。遼寧省作為礦業大省,已發現礦產128種,其中戰略性礦產資源25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121種,已經形成鋼鐵、能源、有色、機械、化工、建材等門類齊全的礦業經濟體系。
礦產資源主要體現為“三多二少”的特點,即鐵礦與菱鎂礦特大和大型礦床多、金屬礦產共(伴)生組分多、貧礦多;有色金屬大型礦床少、富礦少。鐵礦、菱鎂礦、滑石礦、硼礦為優勢礦種,鐵礦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遼陽地區;菱鎂礦、滑石主要分布在鞍山、營口、遼陽地區;硼礦主要分布在丹東、營口地區。
十三五期間,全省地質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先后完成了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37幅,面積1.4萬平方千米;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8.6萬平方千米;1:5萬地質災害調查1.1萬平方千米;煤炭、金、鐵、硼等20個主要礦種的資源潛力評價;找礦理論與找礦模型研究等多項科技成果取得新突破。到2020年底,全省1:20萬及更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已基本完成,陸域基巖及淺覆蓋區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覆蓋率達75%;新一輪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及1:5萬航空磁測覆蓋率達100%。礦產資源勘查成果突出,各級財政和社會資金累計投入勘查資金10.2億元,其中財政資金5.5億元,社會資金4.7億元;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9處,新增鐵資源量7.4億噸,銅金屬量3.9萬噸,鉛鋅金屬量24.7萬噸,金金屬量32.7噸,石墨礦物量151.9萬噸。到2020年底,全省非油氣礦產探礦權1197個,總面積1.2萬平方千米,其中能源礦產29個、金屬礦產855個、非金屬礦產250個、水氣礦產63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優化,2020年全省開發利用非油氣礦產72種,礦產品總產量達6.7億噸,礦業產值達到745.7億元,較2015年增加131.9億元,提高21.5%;礦山總數由2015年底的3266家縮減至2020年底的2196家,減少了32.8%,大中型礦山比例由2015年的8.5%上升至2020年的21.0%。礦業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建立健全了省、市、縣三級綠色礦山建設體系,制定了省級綠色礦山考評標準,全省建成綠色礦山84家,遼寧阜新海州入選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逐步深化,遼寧省人大頒布實施了《遼寧省礦山綜合治理條例》;全面實施了以“礦權減量、礦業轉型、礦企安全、礦山生態、礦區穩定”為主要內容的非煤礦山綜合治理。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調整礦業權出讓登記權限,簡化歸并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和登記事項,提高了行政效率,營商環境不斷改善;進一步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規范了礦業權出讓征收管理,有效維護國家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
第二節 存在問題
全省地質找礦難度加大和地質勘查投入下降,主要戰略性礦產資源新增資源量增幅下降,鐵礦采儲比較低,自給率不足。小型礦山數量依舊偏多,礦業結構與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砂石土礦規模小、分布散的狀況依然存在。菱鎂礦等優勢礦產規;s化開采程度不高,資源優勢未形成效益優勢。低品位、共伴生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水平較低,大量的礦山固體廢棄物尚有較大的利用潛力。
第三節 形勢與要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加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遼寧省立足國家發展大局,肩負維護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戰略使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時期要有新突破等重要指示,為遼寧振興發展確立新目標、謀劃新布局、注入新動力,也為今后礦產資源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遼寧全面振興對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提出新要求。遼寧省礦產資源的剛性消費和資源量增長非對稱矛盾依然存在,主要礦產品資源消耗仍處高位,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抵御風險能力需要加強。以鞍本鋼等老礦區為重點,推動改造升級“老字號”,加快深部找礦與提升采選能力建設,破解供給瓶頸,確保資源供需總體平衡,提升自有資源供給保障能力,構建抵御鐵礦石國際市場風險的壓艙石。
生態文明建設對礦業綠色發展提出新要求。遼寧省礦山開采歷史悠久,部分礦區破壞嚴重,為實現礦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礦業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勢在必行。以綠色礦山建設為先導,培育壯大“新字號”。全面實施綠色勘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引導礦山企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以礦業的綠色發展來構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新模式,從而更好地服務和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高質量發展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出新要求。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樹立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資源理念,實施優勢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和最低規模準入“雙控”管理。以菱鎂礦產業綜合整治為抓手,深度開發“原字號”。推進菱鎂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研發高附加值深加工材料,實現資源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鼓勵共伴生礦種、低品位礦及尾礦的回收利用;加強共生硼資源回收利用,鼓勵硼泥等尾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對礦產資源管理提出新要求。礦產勘查開發監管體系還不夠健全,礦業發展動力活力有待加強,需要推進礦產資源管理領域創新,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的礦業權市場環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簡政放權,創新管理,優化服務,推動礦證辦理手續“多審合一”改革。加強礦業權設置、礦區生態修復源頭管控,強化礦業權出讓、勘查、審批、開發和保護全流程監管,著力完善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原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礦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為主題,以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為主線,以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為目標,以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力做好老礦山改造升級“老字號”、菱鎂產業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綠色礦山“新字號”三篇大文章,不斷優化勘查開發結構布局,持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系統治理,為遼寧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礦產資源基礎和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底線思維,保障資源安全。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帶動社會資金,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升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發揮域內能源資源保底作用,優化煤炭、煤層氣、鐵礦、金礦、硼礦等戰略性礦產開采供應鏈條,延伸菱鎂礦、滑石礦等優勢礦產深加工產業鏈條,推動省內、國內資源產業大循環,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
堅持生態優先,加快綠色發展。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管控要求,牢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全生命周期”,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大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全面實施綠色勘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現礦業領域綠色發展,促進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堅持集約利用,促進高效開發。推行節約優先、保護與合理利用并重,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強低品位及難選冶礦利用科技攻關,推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促進礦業轉型升級,合理調控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嚴格執行勘查開采規劃區塊空間準入和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準入要求,提升礦業集中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堅持改革創新,實現公平競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繼續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全面推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深化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實施具有遼寧特色的差別化管理政策,引導礦業權人加強誠信體系建設,規范勘查開發秩序,構建生態友好、礦地和諧的礦業勘查開發新格局。
第三章 規劃目標
第一節 2025年規劃目標
到2025年,在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礦業綠色發展等三大方面取得明顯成效,通過五年努力,大幅提升鐵、金、硼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控制菱鎂礦年度開采總量,持續優化勘查開發保護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綠色礦業發展,推動遼寧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落地,初步形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加大勘查投入,持續提高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和重要礦產資源綜合勘查水平,預期新增鐵礦資源量10億噸、金礦資源量(金屬量)30噸、硼礦資源量(B2O3組分量)10萬噸,力爭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5~10處。
資源開發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礦山總數穩中有降,保持在2000個左右,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到30%左右,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主體的開發格局;合理調控優勢礦種開發利用強度,鐵、硼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生產能力穩定提升,優勢礦產資源供給結構和供給質量得到優化改善。
綠色礦業建設發展進一步提速。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配套工作體系及技術標準更加完善,新建礦山按照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礦山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礦業開發與生態保護更加協調。
礦產資源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深入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行政審批效率。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工作更加精細,重要礦產資源礦產地管理更加規范,資源家底更加清晰。健全礦業權交易等市場體系,持續推進砂石土礦“凈礦”出讓,出讓收益征收、分配機制更加合理。礦業權市場和公益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初步完成,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各級礦政管理部門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專欄一
注:礦產資源勘查指標值為2021-2025年五年累計數值;年開采量指標值為2021-2025年年度數值,菱鎂礦指標指用于耐火材料等方面采礦權證載規模;礦山結構指標值為2025年年底時點數值。
第二節 2035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遼寧省基本實現礦業現代化,地質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礦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明顯支撐作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生命周期綠色管控全面實現,礦產資源利用更加集約高效,綠色礦山建設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建立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現代化治理監督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節約高效、環境優美、安全穩定的礦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第四章 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總體格局
第一節 打造勘查開發戰略引領布局
深入貫徹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銜接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三條控制線”,推進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構建四個區域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格局。
營口-丹東金、菱鎂、硼礦勘查開發區。區域位于遼東—吉南成礦帶,營口-長白次級隆起鉛—鋅—金—銀-硼—菱鎂礦—滑石礦成礦亞帶內,具體包括大連市、丹東市、營口市及海城市、岫巖縣、桓仁縣。區內重點加強大連、丹東、營口等地金礦綠色勘查開發,強化鳳城、岫巖等地金、有色金屬礦綠色勘查,推動鳳城、寬甸等地金、硼礦深部勘查?刂坪3、大石橋、岫巖縣等地菱鎂礦年度開采總量。區內引導建設營口地區臨港機制砂石生產基地,海城菱鎂新材料產業集群和國家新型原材料產業安全戰略保障基地,營口大石橋鎂制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營口金屬制造產業集聚區,營口市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
鞍山—撫順鐵、銅、鋅礦勘查開發區。區域位于遼東—吉南成礦帶,鐵嶺—靖宇次級隆起鐵-金-銅-鉛-鋅-煤成礦亞帶內,具體包括鞍山市(除海城市、岫巖縣外)、遼陽市、本溪市(除桓仁縣外)、撫順市。區內重點加強鞍山、本溪、遼陽、撫順等地鐵礦采選能力建設和老礦山深部及外圍勘查,鼓勵清原地區銅多金屬礦“攻深找盲”,加大鞍山、遼陽地區地熱資源的綠色勘查開發?刂茡犴、遼陽等地菱鎂礦年度開采總量。區內引導建設本溪鋼鐵加工配送基地,撫順“油頁巖開采—油頁巖煉油—頁巖油化工—廢棄物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遼陽弓長嶺區渣巖一體化建材產業基地。推進撫順煤炭精細化開采和新型煤化工及煤矸石綜合利用。
遼寧西部鐵、錳、金礦勘查開發區。區域跨越華北陸塊北緣東段與遼西-太行成礦帶,鐵—銅—鉬—鉛—鋅—錳—金—煤—膨潤土成礦亞帶,具體包括葫蘆島市、朝陽市、錦州市、阜新市。區內重點加強鐵礦和金礦綠色勘查開發,加大朝陽、葫蘆島建昌等地錳礦綠色勘查開發,鼓勵阜新、朝陽、錦州義縣等地螢石綠色勘查開發,鼓勵錦州對礦泉水、地熱等水氣礦產的綠色勘查開發,優化朝陽等地膨潤土綠色勘查開發。區內引導建設朝陽鋼鐵新材料產業集群,葫蘆島建昌有色金屬加工產業基地,阜新氟化工產業基地,阜新瑪瑙加工產業基地,錦州義縣非金屬材料生產加工基地等資源深加工產業集聚區域。
鐵嶺—沈陽煤炭、煤層氣勘查開發區。區域位于法庫斷凸煤硅灰石成礦亞帶內,具體包括沈陽市、鐵嶺市。區內重點強化優質和稀缺煤炭保護性開采,加大煤層氣、地熱等清潔能源的綠色勘查開發。引導建設鐵嶺可再生能源產業創新示范基地。
第二節 完善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布局
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部署的能源資源基地和國家規劃礦區,明確區域管控要求,引導要素集聚,實現增儲提產,確保能源資源安全和穩定供給。
夯實能源資源基地建設。在鞍山、遼陽、沈陽、本溪、撫順等地建設鞍山齊大山—西鞍山、遼陽弓長嶺—本溪南芬和撫順紅透山3個能源資源基地,涉及鐵、銅、金、鋅等礦種,總面積1081.5平方千米。所有能源資源基地內大力推進深部及外圍資源找礦增儲,提高對國內同類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供給能力,在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配置、重大項目安排及相關產業政策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保障,支持大型礦山企業按照資源稟賦采用科學的開采方式加速產能建設,依法開展小型礦山聯合重組,促進后續冶煉、深加工產業一體化發展,大力推進資源規模開發和產業聚集發展。
專欄二
加強國家規劃礦區建設。在省域范圍內(除大連市、營口市、盤錦市外)布局12個國家規劃礦區,涉及煤炭、鐵、錳、金、鋅、硼等礦種,總面積5042.2平方千米。國家規劃礦區內優先保障同類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提高準入門檻,構建以大中型礦山為主體的開發格局,推動優質資源的規;澕s化開發利用,形成保障戰略性礦產安全供給的接續區,其中對沈陽、阜新、鐵法3個煤炭國家規劃礦區,加強煤系地層多種氣源綜合勘探開發力度;對本溪高官—柳木匠溝、北票寶國—朝陽大廟、凌源野豬溝—建平新城、撫順傲牛—石棚子—毛公、清原二道溝5個鐵礦國家規劃礦區,本著規模開發、集約利用、工藝先進、綠色環保的原則,加大中小鐵礦整合力度,適度控制千米以深礦井和小規模低品位鐵礦的開發。
專欄三
第五章 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第一節 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力度
實施重要成礦區帶資源評價。圍繞遼東-吉南成礦帶遼東段、華北地臺北緣成礦帶遼寧段、遼西—太行成礦帶遼西段等3個重點成礦區帶,以鐵、金、銅、硼、晶質石墨、螢石等戰略性礦產和干熱巖、煤層氣、地熱等清潔能源為主攻礦種,開展全省范圍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找礦靶區優選工作,科學評價資源潛力。全省共圈定找礦靶區10~15個,為實現找礦新突破奠定基礎。
1.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
在鞍山—本溪、五龍—青城子、撫順清原等重點成礦區帶,實施鐵、金、銅等礦產地質調查,總結成礦規律;在丹東、營口、錦州、阜新等地區,推進硼、晶質石墨、螢石等礦產地質調查,優選找礦遠景區;在重點遠景區實施三維地質調查,提供找礦靶區。
2.清潔能源調查工程
在下遼河新生代斷坳盆地等成礦有利區域開展干熱巖調查,圈定成礦遠景區,優選干熱巖資源進一步勘查區,擇優開展評價工作;在松遼盆地外圍古榆樹盆地等氣藏條件有利地段,開展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推動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開展以遼寧中部城市群為重點的熱儲的埋藏分布和開采條件調查評價,重點查清地熱資源區域地質背景和成熱條件,圈定勘查有利地段。
深化基礎地質理論技術創新。開展遼東—吉南成礦帶遼東段金、硼、多金屬礦產深部預測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探索3000米以淺多層次深地探測與資源能源勘查評價技術體系。開展衛星遙感定量調查與評價關鍵技術研究,推進深部探測、三維地質、遙感高光譜解譯、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建設。
提高地質資料管理服務水平。開展全省各類地質資料的綜合利用和深度開發工作,構建地質成果檔案管理體系,推進地質成果管理與服務系統、館藏資料案卷級和文件級目錄數據庫建設;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新模式,完善遼寧省地質資料信息網站、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遼寧站和以目錄服務為核心的地質數據中心建設。完善政企共建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模式,支持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區域中心(遼寧)建設,加強實物地質資料采集、保管、數字化服務利用與共享工作,建實 “地質云”省級節點,大幅度提高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
第二節 推進重要勘查區域找礦增儲
強化勘查方向差別管理。重點勘查煤層氣、鐵、金、硼、銅、鉬、螢石、鈮、鉭和稀土等戰略性礦產,地熱、干熱巖等清潔能源礦產,滑石、金剛石等省內重要非金屬礦產;除資源整合外,原則上限制勘查菱鎂礦。
劃定勘查重點工作區域。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部署的重要勘查區域,在遼寧省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找礦前景良好、中大型礦山的深部和近外圍等具有資源潛力的區域,劃定30個重點勘查區,總面積18608.4平方千米,涉及煤層氣、鐵、金、硼、銅、鉬、螢石、金剛石、鈮、鉭、稀土、干熱巖等礦種。
專欄五
明確重點勘查區管控要求。重點勘查區內,生態保護紅線內非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的區域,允許因國家重大能源資源安全需要開展戰略性能源資源勘查、公益性自然資源調查和地質勘查;優先安排戰略性礦產、省內優勢礦產和大中型礦山深部和近外圍資源勘查項目,優先投放探礦權;全面實施綠色勘查,引導技術創新,加強新技術新方法應用;鼓勵整體勘查,實施綜合勘查、綜合評價,及時匯交地質資料;統籌整合相關財政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形成多元多渠道勘查投入機制,促進找礦重大突破。各市可根據礦產資源稟賦、市場供需關系、地方產業發展方向及資源環境承載力等,綜合考慮已有探礦權設置現狀、勘查資金(含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投放及近期找礦突破的可能性等因素,規劃市級重點勘查區域。
加強勘查規劃區塊管控。在能源資源基地和國家規劃礦區內劃定省級以上出讓登記管理權限礦種的8個勘查規劃區塊,其他各級出讓登記管理權限礦種的勘查規劃區塊在市級規劃中落實。原則上一個區塊只設立一個勘查主體,須與規劃勘查礦種一致,且具有中央或地方財政出資項目地質勘查資料,市級出讓登記管理權限礦種的區塊范圍不得與省級以上重點勘查開采區域重疊。各級登記管理權限礦種的勘查規劃區塊納入全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數據庫管理。省、市級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結合地區實際需求,制定探礦權年度投放計劃,做到有序投放,并向社會公告。投放探礦權時,應以批復的勘查規劃區塊為指導,且需符合規劃準入條件。已設采礦權(涉及菱鎂礦的除外)深部或上部同一主體設置探礦權的情形,視同符合勘查規劃區塊要求。菱鎂礦除資源整合外,不再新設空白區勘查規劃區塊。
專欄六
1.鞍山-本溪-遼陽鐵礦勘查增儲工程
以鞍山、本溪、遼陽鐵礦整體勘查成果為基礎,繼續加大勘查找礦力度,加強“鞍山式”鐵礦控礦條件與找礦模型研究,激發市場活力,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助力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
2.遼東地區、阜新-朝陽-葫蘆島地區金礦勘查增儲工程
落實國家重點部署,在遼東-吉南成礦帶遼東段,遼西-太行成礦帶遼西段等重點成礦區帶金礦勘查找礦工作,重要地段勘查深度增至3000米以淺,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為打造遼寧黃金產業基地提供資源保障。
3.遼東大石橋-鳳城-寬甸硼礦勘查增儲工程
落實國家規劃要求,開展營口后仙峪-海城諸葛嶺、鳳城翁泉溝-二臺子、寬甸硼海-大西岔3個片區勘查工作,加強成礦規律、成礦模式研究,探索深部勘查技術,實現找礦突破。
4.鳳城賽馬地區鈮、鉭和稀土礦勘查評價工程
加強賽馬雜巖體巖石學特征及鈮、鉭和稀土含礦性研究,建立典型礦床綜合找礦模式,開展三維地質填圖,尋找堿性巖型鈮、鉭和稀土礦。
5.老礦山深部外圍找礦工程
按照國家規劃部署,以國家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為主,在已有礦山深部及外圍部署鐵、金、硼、銅等戰略性礦產勘查增儲工作,實現“就礦找礦”、“攻深找盲”,為國家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提供資源儲備。
6.鐵嶺昌圖古榆樹煤層氣勘探工程
落實省“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部署,在古榆樹盆地等氣藏條件有利地段,開展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推動煤層氣產能建設。
7.干熱巖等清潔能源勘查評價工程
在下遼河新生代斷坳盆地、遼西朝陽喀左中生代盆地和丹東鳳城中新生代火山巖區開展干熱巖調查評價,圈定遠景開發區,優選干熱巖資源進一步勘查區。
8.金剛石隱伏礦勘查評價工程
開展瓦房店金剛石重點區調查評價,在成礦有利地區開展重點勘查示范,實現找礦突破。
第六章 強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第一節 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強化開發方向差別管理。重點開采煤炭、煤層氣、鐵、金、硼、錳、銅、螢石、晶質石墨、滑石等礦產。限制開采濕地泥炭以及砂金等重砂礦物;禁止開采藍石棉、可耕地的磚瓦用粘土等礦產;禁止開采砷和放射性等有害物質超過規定標準的煤炭項目。
實施優勢礦產開采調控。根據省內產業保護政策,結合礦產資源賦存、市場供求狀況、資源保障程度、產量產能現狀等因素,對菱鎂礦開采總量進行約束性控制,嚴格控制開采,防止資源過度開發;鼓勵鐵礦、硼礦、滑石礦開采,促進優質產能合理科學配置資源。各市縣可按照出讓登記管理權限,對論證后確定的本級管理權限的優勢礦產,提出開采總量調控要求。
劃定開采重點工作區域。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現有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聚焦煤炭、鐵、金、錳、銅、硼、螢石、晶質石墨、菱鎂等省內重要礦產,在大中型礦產地和重要礦產相對集中分布、資源和開發利用條件良好的區域,劃定19個重點開采區,總面積2523.3平方千米。
專欄七
明確重點開采區管控要求。重點開采區內,同等條件下優先傾斜實行總量調控礦種的開采總量指標、優先投放采礦權;統籌安排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促進大中型礦產地綜合勘查和整體開發;加強礦產資源監督與保護,嚴格執行礦山開采規模準入標準,依法做好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優化產業結構;引導資源向大中型礦山企業集中,優先保障大中型礦山改擴建過程中的合理用礦、用地等需求,實現有序勘查、規模開采和集約利用,形成一批穩定供給和創新開發模式的礦產資源開發基地。各市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礦產資源稟賦等,在資源較為集中、開發條件較好和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規劃市級重點開采區域。
加強開采規劃區塊管控。在能源資源基地和國家規劃礦區內劃定省級以上出讓登記管理權限礦種6個開采規劃區塊,其他各級出讓登記管理權限礦種的開采規劃區塊在市級規劃中落實。原則上一個區塊只設立一個開采主體,須與規劃開采礦種一致,且具備詳查且符合轉采條件的地質勘查資料,市級出讓登記管理權限礦種的區塊范圍不得與省級以上重點勘查開采區域重疊。各級登記管理權限礦種的開采規劃區塊納入全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數據庫管理。各級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結合地區實際需求,制定采礦權年度投放計劃,做到有序投放,并向社會公告。投放采礦權時,應以批復的開采規劃區塊為指導,且需符合規劃準入條件。已設探礦權轉采礦權的情形,視同符合開采規劃區塊要求。
第二節 強化礦產地管理
建立省級重要礦產資源礦產地數據庫,形成重要礦產資源供應補充渠道,實施動態調整機制。其中對財政出資勘查項目探明的重要礦產資源納入礦產地管理,對保護性礦產地和暫不能利用的大中型礦產地進行戰略儲備;對政策性退出產能及生態保護紅線等限制禁止勘查開采區域內已退出礦業權的資源實施礦產地儲備;對當前因技術、經濟或生態環境條件等原因,暫不宜開發的大中型礦產地進行保護。戰略性礦產大中型礦產地原則上不得壓覆,確需壓覆的,要依法辦理審批手續。屬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重要礦產資源礦產地的保護,開展巡查檢查,打擊非法勘查開采行為。
第三節 推進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嚴格最低開采規模準入。按照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區資源儲量規模、礦山服務年限相適應的原則,結合礦產資源特點、開發利用情況和市場需求等實際,制定27類主要礦種新建(改擴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和5類礦種生產規模為小型的已有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其他市級出讓登記權限的礦種應在市級規劃中予以明確落實。
優化礦山開發規模結構。鼓勵礦山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提升礦業開發集中度,推動礦業轉型升級,逐步提高大中型礦山比例結構,禁止建設技術落后、資源浪費嚴重、礦區環境問題突出、安全無保障的礦山。規劃期內,全省礦山數量控制在2000個左右,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到30%左右,鼓勵遼東綠色經濟區內岫巖縣、鳳城市、寬甸縣、本溪縣、桓仁縣、撫順縣、新賓縣、清原縣、西豐縣內新建(改擴建)礦山采用地下開采的方式進行開發。
調整礦產資源產品結構。煤炭開采與煤層氣開發并舉,探索煤炭清潔環保開采;高效利用黑色金屬礦產,推廣采用新工藝,推動鋼鐵行業開發關鍵鋼材品種及高端鋼材產品,大力打造精品鋼材基地;合理綜合利用有色金屬,引導有色金屬產業向新興合金、新型功能材料等精深加工環節延伸;提高非金屬礦產利用水平,延伸下游產業鏈,開發利用從追求產量、產值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鼓勵產品結構由單一向多元、由低中端向高端產品轉變,引導企業發展精深加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推動礦產資源綜合評價。礦山設計和生產要充分考慮共伴生資源和尾礦、廢石等的綜合開采和利用,鼓勵礦山企業在采選主要礦產的同時,綜合開采、綜合分選達到綜合利用工業指標要求的共伴生礦產資源,對暫難利用的主礦產及共伴生礦產,要采取有效保護措施。硼鎂鐵型資源開發利用要堅持以硼為主,促進硼礦綜合高效利用與保護。
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堅持節約優先,加大科技創新,推廣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建立促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激勵引導機制。加強低品位、難選冶、共伴生礦產資源及礦山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繼續開展硼鎂鐵礦中硼和鐵分離工藝的研究。建立先進技術信息共享平臺,暢通礦山企業先進技術信息獲取渠道。
專欄八
建立激勵約束長效機制。推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建立健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利用礦業權人勘查開采綜合實地核查工作,重點加強礦山“三率”指標的監督管理,提升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降低生產能耗。完善配套激勵政策,以稅費調節、投融資政策等經濟手段,構建礦產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的激勵約束機制。
專欄九
1.鞍山、本溪、遼陽鐵礦資源生產能力建設工程
在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和重點開采區內開展西鞍山等鐵礦新建礦山生產能力建設工程,鼓勵鞍本遼地區鐵礦山整合與改擴建,適當增加生產能力和選冶能力,到2025年,力爭鐵礦原礦石供給量提升50%,保障鋼鐵產業供應鏈穩定,構建應對國際鐵礦石市場“壓艙石”。
2.沈陽、阜新、撫順、鐵嶺煤炭殘余資源綜合回收利用工程
鼓勵沈陽、阜新、鐵嶺地區開展煤層氣抽采工藝新技術研究,開展煤層氣開發利用、殘余煤炭資源液化、氣化技術研究。加強煤矸石分選工藝技術創新,持續提升煤矸石綜合利用水平,真正實現“吃干榨凈”、“變廢為寶”,促進全省能源結構調整。
3.鞍山、營口、遼陽菱鎂礦浮選工程
在海城、大石橋、遼陽等地開展菱鎂礦浮選工程,對低品位和高硅菱鎂大理巖浮選工藝進行研究、利用,充分做好菱鎂礦尾礦的綜合利用。
4.丹東、營口硼礦綜合利用工程
繼續開展鳳城地區硼鎂鐵礦中硼和鐵分離工藝的研究;繼續加強大石橋、寬甸地區硼鎂石及硼泥的綜合開發利用研究。
第四節 推進菱鎂礦高質量開發利用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實行總量控制,強化管理,優化供給,改善生態環境。規劃期內,全省鼓勵鎂建材、化工、金屬產業發展,形成資源合理開發、產業集約發展、生態環境友好、技術裝備先進的持續健康發展格局。
嚴格控制礦山開采規模。原則上禁止新建露天礦山,禁止既有露天礦山平面擴大范圍,具備轉為地下開采條件的轉為地下開采。新建礦山儲量規模必須達到中型以上,最低開采規模為30萬噸/年,支持以資本為紐帶開展資源整合,推進采礦企業(已有礦業權)兼并重組,重組后礦山儲量規模為中型以上的,開采規模應達到30萬噸/年以上;儲量規模為小型的,開采規模應達到10萬噸/年以上。
強化供給總量控制。對菱鎂礦資源按市場需求實行供給總量控制、分級管控。每年根據菱鎂資源市場需求情況,結合各地區開采規模、綠色礦山建設、生態恢復、安全生產等因素,確定供給總量控制指標。
第五節 規范普通建筑用砂石土礦開發利用
普通建筑用砂石土采礦權開發利用需統籌考慮城鎮發展、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從嚴控制普通建筑用砂石采礦權設置數量和布局,引導砂石資源集中開采、規模開采、綠色開采。
明確集中開采區劃定要求。集中開采區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中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三條主要控制線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劃規定的各類禁止、限制勘查開采區域的管控要求,區域范圍原則上不得與市級以上重點勘查開采區域重疊,并與現有非普通建筑用砂石土礦業權保持一定安全距離。明確采礦權投放數量、開采總量、最低開采規模、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修復措施等準入要求。原則上資源儲量規模應達到中型以上(1000萬立方米以上)且礦山分布相對集中。
嚴格礦業權準入。實行集中開采區和最低開采規模“雙控”管理,新立普通建筑用砂石采礦權原則上均應分布在集中開采區內,并在縣級規劃中落實。新建、改擴建和延續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為20萬立方米/年(50萬噸/年左右)。
引導產業發展方向。提倡礦地統籌和“凈礦”出讓,引導新建礦山向“五礦共治”關閉后的空白地選址,鼓勵礦山按開采單元進行“夷平式”開采,不留殘山殘坡。支持機制砂石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砂源替代利用,鼓勵建設100萬噸/年以上機制砂石項目,鼓勵利用廢石以及鐵、鉬等礦山尾礦生產機制砂,引導砂石企業向預拌砂漿、砌塊墻材、資源綜合利用等下游產業鏈延伸,探索建設綠色砂石生態產業區。加強資源豐富地區和需求量大地區的銜接,支持錦州、營口等地區保障盤錦等資源匱乏地區的砂石資源需求。對接國內砂石市場供需形勢,鼓勵沿海砂石資源豐富地區向省外部分地區供應砂石資源。
第七章 推進礦業綠色發展和礦區生態修復
第一節 全面實施綠色勘查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運用高效、環保的方法、技術、工藝和設備等,減少或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并對受擾動的環境進行修復,實現地質勘查、生態環保、社區和諧的多贏效果。
堅持科技引領。加大航空物探遙感、非常規地球化學勘查等技術應用,鼓勵采用“以淺鉆代替槽探”“一基多孔、一孔多支”定向鉆進技術等,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
推進綜合勘查。依據勘查工作各階段、多礦種綜合評價要求,統籌規劃和優化勘查設計,對主礦種外的共、伴生礦種進行綜合勘查、綜合評價,避免重復勘查對生態環境的二次影響,實現地質勘查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第二節 穩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通過政府主導、礦山主建,標準領跑、政策扶持,部門聯管、社會監督,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引領和帶動全省礦業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礦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統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新建礦山全部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積極推動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到綠色礦山標準。重點加快菱鎂礦山、大中型建筑用砂石土礦山和遼東綠色經濟區內符合條件的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在礦業權出讓、延續等審批中,明確礦業權人落實綠色開采的要求。
構建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建立完善分行業綠色礦山考評標準,堅持示范引領,細化落實綠色礦山激勵政策,落實礦產、土地、財稅、金融支持政策。對實行總量調控礦種的開采指標、礦業權投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同等條件下優先向綠色礦山安排。
第三節 強化礦區生態保護修復
規劃期內,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及時治理,落實保護和修復治理責任,構建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制度體系。
落實生產礦山生態修復主體責任。按照“誰開采、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原則,礦山企業應當依據經審查通過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工作。地方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強化對方案編制審查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方案評審程序,加強對方案實施情況的監督管理,督促礦山企業切實履行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義務。礦山生態修復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礦山和周邊生態本底、承載力和恢復能力。
完善礦山生態修復激勵懲戒機制。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動態宏觀監測和巡視監測。鼓勵和支持引進、研究和使用礦山生態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新技術和新模式,積極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建立健全政府、礦山企業、社會投資、公眾共同參與的礦山生態修復監督機制。將礦山生態恢復修復義務履責情況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提取、使用列入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系統,依照“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對礦業權人基金計提、方案執行情況進行抽查和檢查,對不履行生態修復義務的礦山企業依法依規進行懲戒。
第八章 加快推進礦產資源管理制度改革
第一節 推動礦產資源勘查有序發展
進一步理順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邊界,公益性地質工作重點開展戰略性礦產資源地質調查和礦業權出讓前期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推動地質找礦與礦業權管理協調配合,促進各級財政出資勘查項目成果轉化,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益。加強地勘行業管理,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礦產資源勘查,壯大商業性勘查市場主體。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
第二節 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
加快推動礦業權管理由審批制向出讓+登記制轉變,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合同管理、登記生效的礦業權出讓制度體系。深化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引導市場投入,探索符合遼寧實際的砂石土礦“凈礦”出讓機制。完善礦業權交易規則,建立健全礦業權交易信息和礦業權人信用信息公開共享制度,促進礦業權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建立健全礦業權出讓網上交易規則,規范網上交易行為。實施海砂采礦權和海域使用權“兩權合一”招拍掛出讓制度。
第三節 優化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方式
全面落實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新體系,加快推進新老標準轉換工作。深化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優化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批流程,精簡申辦要件,建立全省壓覆礦產資源統一查詢系統,創造良好營商環境。
建立健全重要礦產資源礦產地管理機制,實現動態更新和“一張圖”管理。完善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制度,加強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推動地質成果二次開發利用。
第四節 健全礦產資源監管執法制度
加強監管執法管理體系建設,強化重點環節監管,全面推行“掌上執法監管”,建立多部門“雙隨機、一公開”聯合監管責任機制,構建覆蓋地質勘查、礦山建設、開發運營、閉坑治理、生態修復的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開展礦山動態巡查和航空遙感監測,積極探索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推動監管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進一步完善全省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強化礦業權人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名單管理,嚴肅查處違法勘查開采企業。引導形成從業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的格局。
第九章 規劃實施與管理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落實規劃實施主體責任。省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強化部門協同與上下聯動,進一步細化相關政策措施,形成合力。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與發改、工信、財政、生態環境、商務、林草等省直主管部門加強協調,及時解決規劃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明確責任分工。各市、縣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協作機制,全面落實省級規劃目標任務,部署本級規劃內容,積極組織推進市縣級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
建立健全目標考核制度。各級礦產資源規劃一經批準,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規劃實施管理的領導責任制和目標責任制,按照管理職責分解落實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和考核指標,并納入同級人民政府年度目標管理體系,統一考核。
做好相關規劃銜接協調。建立健全規劃銜接協調機制,確保礦產資源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等相關規劃相銜接。涉及礦產資源開發的相關省級專項或行業規劃,在規劃目標、重要指標、重點布局、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要與省級礦產資源規劃保持一致。
切實加強安全監管力度。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應急管理部門要加強溝通和配合,從源頭上把好安全準入關,切實加強對礦山企業的日常監管。礦山企業要嚴格按照礦山設計建設和生產,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規章制度,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壓實礦山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和技能提升,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礦山深部開采與重大災害防治等領域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應用,推進危險崗位機器人替代。
第二節 強化實施管理
建立規劃年度實施制度。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制定規劃年度實施方案,對本級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進行分解落實,并與規劃實施責任分工和目標考核銜接一致;要根據地質找礦新進展、經濟社會形勢新變化和年度管理實際需要,及時對礦產資源開發布局結構、礦業權投放、政府財政出資項目的重點方向和區域進行統籌安排和調整優化,服務找礦突破和礦業發展方向轉變。
嚴格勘查開發項目審核。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會審制度,依據規劃嚴格審核勘查開發保護項目。嚴格執行規劃禁止限制勘查開采礦種規定,對限制勘查開采礦種要加強審核。嚴格落實規劃分區管理制度,加強勘查開采規劃區塊和集中開采區管理,符合相關設置要求,方可投放礦業權,確保整體勘查、規模開發。嚴格執行最低開采規模、綠色礦山建設、礦山生態修復等規劃準入條件,對不符合條件的,不予通過規劃審核。
健全規劃評估調整機制。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嚴格執行規劃調整的有關規定,涉及約束性指標調整、勘查開發重大布局結構調整的必須按照有關程序辦理。其中根據地質找礦新發現、新成果,確需新增勘查開采規劃區塊或需對已有勘查開采規劃區塊范圍進行調整的,可由原規劃編制機關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規劃調整。建立規劃數據庫動態更新機制,要與規劃實施評估工作緊密結合,原則上每年度集中調整完善一次。
第三節 完善監督機制
創新監督方式。實行專項檢查與經常性監督檢查相結合,采用遙感等技術手段,強化對規劃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活動的監督管理。加強宣傳報導,推進規劃實施信息公開,強化社會監督,促進規劃有效實施。
強化監督檢查。加強對規劃編制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規劃制度建設和經費保障落實到位,做到信息公開、政務公開、項目公示。強化對規劃執行情況檢查,重點包括開發總量是否按照規劃進行控制,礦業權設置是否符合規劃要求等。
第四節 加強要素保障
強化資金投入保障。各級政府要嚴格落實規劃實施管理相關工作經費,保障規劃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省級財政資金重點保障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市縣級財政資金重點保障礦業權出讓前期礦產資源勘查。積極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參與礦產資源勘查、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礦業綠色發展等,激發市場活力。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規劃實施管理機關、規劃編制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加強后備隊伍建設,定期開展專業能力和業務管理培訓,強化規劃意識,提升礦政管理人員業務水平,強化地勘單位對各級規劃編制實施的技術支撐,培養一批熟知政策、精通業務、懂管理的綜合型規劃人才。
第五節 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省、市、縣三級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強化規劃信息與數據融合。以自然資源“一張圖”平臺為基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礦產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提高公共服務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好規劃信息與礦政管理“一張圖”和礦業權信息公示系統的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規劃管理的指導作用。加快推動各級礦產資源信息數據互通互聯,打破部門壁壘,滿足信息共享、數據更新、監督管理等礦政管理工作需要,提高自然資源部門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能力。
附 則
本《規劃》由文本、附表、附圖、數據庫組成,具有同等效力。
本《規劃》經遼寧省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報自然資源部審查批準,由遼寧省自然資源廳發布,會同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林業草原局等有關部門及各市人民政府共同實施。
本《規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由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負責解釋。